–
這幾年網購相當興盛,意味著大家的消費習慣已漸漸走向線上,原本一些屬於體驗式服務的部分較難轉往線上,但這幾年因為疫情,許多重視體驗式服務的商業模式也慢慢搬往線上。
可以說是「不得不」~~
但也可以說這是一個新的領域,與必需重視的消費市場。
原本對於口說、知識型教學,大家都已經可以慢慢接受線上與影音課程,如同補習班的數學、國文,或是才藝課程 : 音樂 等。
但在體適能產業這種講求「身體力行」的運動指導,向來都重視「面對面教學」,在大家過去的認知裡,也覺得很難轉往線上,也認為實體線下課程在「消費體驗」上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結果透過這次疫情,讓多數體適能從業人員,大量的轉為線上,也發現了線上課程的另一片天空。
事實上,「線上課程」若要在「指導與臨場感」上達到跟線下相同的感受,是不太可能的。但是若是從其他角度切入看待,則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
–
1. 新行銷市場 :
線上課程是否能有效收費,依舊是爭論不休的問題。
而事實上,收費與否也許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
但不論收費多與少,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件事情:
「線上的傳播力可已遠遠超過線下的實體」,因為你有機會觸及到的客戶群體更大,而收費多與少,只是你能觸及的人數多寡差異而已。你可收高價少人,也可以便宜但人多,總額都可以很驚人。
但潛在觸及人數比實體的多(不僅限在教室內的人),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
2. 新族群的開拓 :
曾經有人說,俱樂部的會員,在與開工作室的教練出去1~2年後都會再回籠俱樂部,因為俱樂部族群就是俱樂部調性的,雖無不可轉化的機會,但不得不說,不同屬性的客群,就是不同的客群。
而同樣的概念也適用於線上與線下狀況,也許…線上市場的開拓,可以讓我們重新認識到許多在「思考前期」、「思考期」的運動小白。
他們需要有一個更初階的開始,而不是逼迫他們一口氣就得往健身房/運動教室裡鑽,可以先在線上培養他們對運動的信心。
等到他們準備好了,那麼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會是一直幫助她、他出發的那個人/品牌。
3. 空間地點的突破 :
曾經有人說這幾年台灣的體適能市場有點過熱,即將泡沫化,如果對比過去10年的發展,這幾年確實我們成長得太快了,但是若對比國外的成熟環境,其實我們還有一大段的路要走。
而不擔心泡沫化,當中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再怎麼成長快速的品牌與店舖,終究是「地區型企業」,很難有人可以遠度重洋、或是蒐羅到1小時車程以外的客群。
但是現在線上課程的思維,卻可以讓我們突破這樣的限制。
你可以看到一位優秀的教練、講師、老師,可以在鄉下的個人工作室,對1000公里遠的歐洲客戶進行教學指導的工作,並且下一小時,又立刻換到另一個半球的美國客戶。
這在過去「強不過十里,盛不過一區」的健身房/工作室的客戶組成結構,開始有了新的突破。
如果你問我,台灣的體適能產業未來怎麼走?
我會告訴你,會持續火熱上升,而且健身房家數會越來越多,只是已經開始進入有人開,自然會有人關店。
就像咖啡店一樣,即使人人都說飽和,還是人人有開咖啡店的夢想。💹
不過再怎麼樣已經不復2016年、2017年般的光景,對於開店都是一面倒的支持聲浪,
當時確實…需求迅速上升,健身房家數未跟上時,不管你是什麼型態(工作室、中小型健身房),都會被龐大的「市場需求」塞滿你的產能。
–
但一旦供給補上,那麼除非需求端又再次擴大,否則就會成為一個溫和的緩步上升階段,慢到難以察覺的地步。
而時間來到了2023年的現在,有人說,過去三年是台灣體適能產業,甚至是所有產業愁雲慘霧的黑暗時期,但是事實上,如果我們調閱這兩年的健身房家數,卻仍然是正成長的。
–
那麼為何大家在叫苦 ?
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健身房這種實體產業在疫情期間,只要疫情嚴峻起來,就難免多少受到波及。
而這幾年由於消防法規、定型化契約法條日益嚴格後,健身房的建置成本被大大上揚,從最早年2010年一間100坪內的健身工作室約自備300萬即可啟動(含周轉金),到2021年已來到500~800萬元,是2~3倍的上升。
–
而健身房的收費型態已從會籍改制為「年約月繳型」邁入「單次入場、訂閱制、以分鐘計費」的新紀元,象徵了消費族群「選擇權意識」的抬頭,因為店家數上升了,選擇變多了。
因此自然消費者就可以選擇離自身家近,價格親民,重點是 :不用綁約的彈性,這是人性的必然,是可以預期的。
那麼再來呢 ?
教練課程的收款制度,則會是下一波的整合重點。(事實上也已經在發生)。
「教練課程」在過去成為「亞歷山大」倒台後,健身房會籍後,剩下唯一一個可以預收款項的收費項目。但如今,私人教練課也成為「分期」或是「訂閱制」、「小堂數周期化」的收費模式了。
依健身教練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事項第18點第1項規定:「業者應就預收費用50%額度,提供履約保障。」
根據體育署現今(2023年)最新公告說 :
「但按堂逐堂或按月逐月收款者或預收堂數之費用,其累計金額在新臺幣5,000元以下者,不在此限。」,但書規定採「按堂收款」、「按月收款」、「預收費用累計5,000元以下」收費者不需提供履約保障。
這對於已有信託制度的大型俱樂部來說,自然並非一開始被開刀的對象,而是要大不大、要小不小的中型、小型健身房與工作室們,將面對的是自身金流的強烈挑戰,【課堂數的消耗】將成是未來的營運重點。
重視「銷售能力、拿到大訂單」的技能不再是顯學,
相反的是 : 「重視客戶服務、能產生實質成果」的教練,將成為市場新主導。
那麼意味著,教練們的真才實學:「個人生活、行為、知識、技術」能否成為民眾/學員們心目中的典範榜樣,才是重點。
靠嘴拿單、靠嘴教學,未來會越來越難。
而擁有「信託」護身符的大型俱樂部可以獨善其身、自身事外嗎 ?
事實上,並無法。
因為當外界的健身房/工作室都走向小型化、彈性合約後,消費者的比較「CP值(性價比)」的技能就會跑出來,也會使得大堂數的合約更加難以存在。
當然「碎片化」分次購買去累積課程,也是因應的做法。
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嘛~
而什麼是私人教練工作者要趕緊加強的 ?
為大家整理如下 :
1.熟悉線上課程與新媒體的使用 :
隨著教練網紅化、網紅也教練化後,如果界線與鴻溝不再清楚,那麼兩者之間的差異,僅僅在於商業模式與收入來源的差異,傳統教練如果不學習使用自媒體擴大自身影響力,那麼真的會是「人(會員)、財(上課費)兩失」。
–
2.團體課程/ 群體演說的技能 :
因為自媒體上知識獲取方便,當知識開始普及後,私人教練的技術才是唯一的差異,許多學員未必會接受一對一指導,可能更多的是選擇「團體」的訓練/研習方式進行學習,有更低的學習成本,與自主性。
–
3. 跨界整合能力 :
當民眾會看網路文章與影片後,你與影片的差距,則來自你的「技術、影響力、還有整合性資源」。
「技術」: 就是你能指導學員釐清他動作做不好的原因是什麼,把動作拆解後讓他易於學習;
「影響力」: 則是學員購買的是”與你的關係”,透過每周跟你固定的接觸,提醒他永遠在運動的道路上持續前進;
「資源整合」: 則是因為在你這個良師益友身上,他可以持續接觸到最新的訓練知識、產業資訊,乃至於醫療、養生、休閒、賽事等訊息,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協助。
例如 : 當他受傷時,你可以幫他轉介可靠的物理治療師,甚至與物治師共同討論合作。你是一個很大的窗口跟資訊接收站!!
–
以上分析,提供給大家思考與備戰未來 !
祝大家繼續浴火重生、逆風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