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腳底的重要性
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講得是「地基」對房屋建造的影響。我們的腳底板,也同樣相同的重要。
足底構造是我們觸地的第一道結構,它有著豐富的力學設計,也影響了全身的骨骼結構的演變,以及各個張力區的建造,影響了全身的肌力平衡與核心穩定。

認識足底結構
腳底構造由「26塊」骨頭組成,形成「33個」關節(單個腳掌計算),上面附著多條肌肉組織,足底還有3段粗韌的結締組織構成足弓結構,用來形成穩定的張力網。
分別是 :
1. 內側足弓
2. 外側足弓
3. 橫向足弓。
而每一個結構都會影響到全段的結構分配,以足底非常重要的一個機制 :「絞盤機制」。
絞盤機制
它是人體走路移動非常重要的機制,指我們在行走時,腳尖會勾起來(背屈),拉緊我們的足底筋膜,使得足弓更高,以應付即將落地的衝擊力量。👣
這個機制會發生在兩個時間點:
1.腳跟落地 2.腳掌推進階段

步態週期 :
腳跟落地是我們走路時觸地的第一時間,之後腳掌再踩下去,形成足弓延展、塌陷,緩衝了落地力量,這就是「旋前、外翻」,然後這時身體重心也隨之轉移過來這一隻腳,比例慢慢拉高。
重心再轉移到另外一隻腳時,足弓又開始產生「旋後、內翻」,足底又再一次被拉高,這時候就是協助推進的時候,也是第二次的「絞盤機制」發生點。⏰
鞋子的重要性
所以穿著合適的鞋子,避免足底這樣的機制正常行使,是非常重要的。許多男士穿著硬底皮鞋、女士穿著高跟鞋,或是過軟的鞋子,都會使得我們足底這樣的機制被破壞。
尤其是高跟鞋,高跟鞋的設計使得我們的腳大拇指持續呈現勾起的狀態,等於足底筋膜持續高張弓起,而沒有下降的時刻。👠
久了會使得結構開始變型。
軟組織張力錯誤=>硬組織結構損壞(增生)
別等到「不可逆」的時候
當產生永久的「形變」後,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大拇指外翻」的樣子了
外翻的地方,容易與鞋體造成摩擦,紅腫發炎。
所以即使後來不穿了,沒有積極處理,仍然會影響生活,帶來不適,甚至惡化。而醫療端面對嚴重大拇趾外翻,最終處理方式,是透過手術,將該關節進行切骨手術,使其排列整齊,重新生長。
所以千萬不要讓自己變成那樣子。🖐🏻

防患於未然
在輕度的時候,就積極進行「運動訓練」與「物理治療」。
而嚴重程度分級是根據兩點分類:
當「拇指外翻角度」大於15度,「第一腳趾和第二腳趾之間角度」大於9度的時候,就符合【大拇指外翻】的定義。
而外翻的大拇指,會帶來的一連串危害可能還包含了以下的演進變化:
🔸大拇趾外翻
🔸足底塌陷/足底筋膜炎
🔸鵝掌肌腱炎/X型腿/內側副韌帶鬆弛(拉傷)
🔸臀中肌(臀大肌)無力/骨盆歪斜
🔸腰方肌短縮/脊椎側彎
🔸高低肩/偏頭痛/自律神經失調/內分泌紊亂
當然以上不是必然,只是有高度風險與相關性。
所以值得我們留意。
–

–
人體的運作原理
人體有206塊骨頭、600多條肌肉,肌肉上面還有無數層筋膜,最後組建出我們看到的「骨架結構」。
肌肉的使用狀況,會影響到肌力與筋膜的張力變化。
最後會在上面留下「證據」。
我們根據身體長期使用狀況所留下的張力結構,去推估身體肌力的落差,還有身體在產生結構偏移後,隨之而來的可能「病痛」。
初期的「肌力落差」,影響了初期的「骨架偏移」,而骨架偏移的問題又更近一步擴大了身體使用肌肉的不平均。
最後就如同「雪球效應」般,問題越來越大。
直到被你所感覺到~~
–
預防勝於治療
該尋求醫療端時,我們就應該尋求醫療端協助;
該強壯自身的能力,以避免這樣的影響鍊條被
串起,我們也是該想辦法打破這樣的惡性演化。
「運動訓練」不是萬能,但它可以打破處在你身上的「慣性問題」,包含上述說的結構偏移等症狀,以及肥胖、慢性疾病等現代文明病。
雖然,運動可能也給你帶來受傷的風險。
但...事實上,
所謂的…運動傷害 很多時候,不是運動讓我們受傷的,它只是讓我們「看見了」:
看見了自身身體狀況的欠缺,與待加強的問題。

教練的本務
身為教練的我們,就是要學習防患於未然。在客戶還不知道前,先把狀況告訴他。
教練的本質,不僅僅在於修復既有的傷痛;或是在有傷痛的情況下,找到可以進步的訓練辦法;
更多的訓練目的,更是在「預防傷害的發生」。
–
📚每天都要運動、訓練,跟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