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肌,你所需要知道的一件事:「恢復」

「為了身材要比任何人看起來,我們要比多數人努力才可以。」【No Pain No gain 】

🚩每天練好嗎?

事實上,我們真正需要增肌的訓練比我們想像中少。
訓練也並非都適合一成不變 !!為了增肌極大化,就應該每天做健美式訓練 ? ?

很多人為了把身材練好,所以每一天投入的訓練,都是跟肌肥大有關的訓練方法,但是每天都做健美式訓練會對肌肉生長有最大的幫助?

🔰答案 : 不是的。

因為肌肉的生長與合成,是需要時間反應的。

🚩人體機制

我們每天都在生成新的細胞,也在分解舊的細胞,但是肌肉的合成效率卻不是每一天都一樣。

也不是每天練就會開到最大。

合成能力,要超越分解效率,需要一定的時間反應 !

進食時間熱量盈餘胺基酸指數內分泌調節等都會影響合成效應的反應時間。

所以一般給予24~48小時的修復,會是均值的建議。

body-building
健身需要充足的恢復日

🚩那期間我們就不鍛煉了嗎 ?

不 ! 你可以練 !

但別想能把強度與品質每天都拉最高 !

許多人堅持讓每天的訓練品質與強度都做到一模一樣,基本上,這是不務實也是低效率的做法。

因為如果你有認真鍛煉一天,你隔天是很難像昨天一樣擁有同等的巔峰。(如果有,那昨天你應該還是保留)

我們應該會同意一件事:如果我們知道這周要鍛煉6天時,我們會努力的平均每一天的訓練強度與內容,好讓我們可以「撐完」這樣的訓練週期課表。

也意味著,我們也許不會很盡力…[保留次數(RIR)會偏高。](備註1)

你如果真的用盡全力,非常專注,你隔天應該無法再復刻一次一樣品質的訓練品質。(即使你錯開部位)。

備註

保留次數(Reps in Reserve/RIR):

指在訓練過程中,我們距離完全「力竭」的次數,例如 : 實際上你可以做10下,但是你最終只操作了8下,這時候你的保留次數就是2(RIR2)。

而RIR的意義在於面對肌肉訓練的過程中,避免力竭所造成的危險,或是對動作技術性需求較高,以及提高恢復速度,保留下一組可以執行的能力等等原因,我們都會允許身體進行【RIR保留次數】,而根據訓練目的(肌肥大、健力、爆發力等)根據不同的情況一般適度的RIR約 1~4之間。


recovery
恢復日的安排

🚩應有的心態

你希望保持每天運動的習慣,這是很好的。

但是不可能期望每天都到達顛峰運動表現。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體力是有限的。
而肌肉生長與肌力、神經疲勞等運動表現都需要恢復時間。

因此在一周6天的鍛煉日當中,安排高低訓練強度。
會讓你更游刃有餘地執行肌肥大訓練。

🚩務實作法

所以…
你可以這樣做 :
「安排2~3天高強度訓練,其餘中間進行減量、不同訓練目的的鍛煉。」

例如 :
主要重量訓練安排在其中3天,其餘2~3天進行功能性運動、心肺訓練、柔軟度訓練(瑜珈)等內容。

  • 提問 : 可是我就喜歡重訓,其他我都不愛?!

如果你真的就只喜歡重訓,那麼,允許自己這一周就是其中2天的訓練強度拉高,其餘3天拉低,或是安排每周的訓練部位最主要的就是「胸&背」、「背&腿」等其中2個部位日是最高強度的,其他部位的日子就允許做日常訓練,而不追求突破與高強度了。

例如 :
發現自己訓練專注度與品質最高通常都在「週二跟周五」,那就把本周想提高突破的,放在這兩天。

你想加強上半身的厚度,所以「胸&背」是你的重點部位,那就安排周二跟周五,執行高強度訓練。

其他腿、手臂、腹肌、肩膀等等就安排在其他天,並且跑正常課表,強度區間中等即可。

並且執行一段時間後,再更換強度部位或內容。

而中等強度或是高強度怎麼抓呢?!

你可以很主觀判定,也可以很客觀設定(用數據管理),你只要知道你在幹什麼就可以了。

🚩不能每天都高強度嗎?

答案:我不相信。(笑)

如果你可以每天高強度,我只能說那是你認為你盡力了,但其實你還有保留盈餘。(下意識保留)

又或者你的中等強度,仍是別人的高強度了,所以你認為你強度沒有下滑。

再者,你如果每天都可以全力以赴(真正地),都不會感覺疲勞與恢復不足。

那你可能使用了「黑魔法」(體能增強藥物),才有可能有這樣驚人的恢復力。

有高有低,才是真正的週期。

explosive training
恢復日就像是 : 「蹲的越低,跳得越高」

🚩不正確的期待

每個人都期待每次的訓練都是「正成長」,但是訓練後隔天體能下滑與恢復未完成,本身就是正常的生理機制。
天下間是沒有不下降的體能訓練週期的。

沒有天天過年的傳說

每一個人都希望追求完美體態,但很可惜的是多數人付出了多數努力,並無法讓自己往更正確道路前進,甚至許多人還因此受傷。

如何解決這種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而放棄的難題,事實上在於要更懂得身體進步的機制,以及建立正確的成長心態。

好的訓練計劃,必定是包含「恢復(Recovery)」的。

在你一周的訓練時間裡,不需要每一天都做著枯燥乏味的重量訓練、健美式課表,你可以多嘗試不一樣的功能訓練、心肺運動、柔軟度改善等。

這樣可以有效平衡與減低你制式化訓練的缺點,以及帶來身體功能下滑的風險,發展更全方位體適能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你不會成長比較慢。

而即使你是做為健體選手在鍛煉,也要重視【高品質日】的堆疊,以及接受【中低品質日】的必然。

高強度訓練後,允許自己休養兩天,或是做一些技術動作練習、功能性動作,更能讓你迎來下一個【高品質日】的來臨,也更能有效增肌。

備註

這邊的「高/中低品質日」的意思並不完全單指重量、強度區間、訓練總量、訓練次數等單一狀態,完全視個人訓練類別而定。每種訓練類別都有各自的「品質」提升方法,有時候完全一模一樣的訓練內容,僅僅改變了專注度,以及動作控制本身,即可有大幅進度的品質改善。故可視個人需求調整,僅需要有高、中低、恢復日的安排即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