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優化訓練品質,提高「肌肥大效應」?

🛑*肌肉的生長關鍵因素有3點:

❇️1.肌肉損傷

❇️2.代謝壓力

❇️3.機械張力

肌肉損傷,往往會帶來痠痛發炎反應,也是很多人判斷訓練效益的指標。

第二點 ( 代謝壓力 ) 是開啟身體「內分泌賀爾蒙的開關」

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點」(機械壓力)的製造,因為「第三點」的達成,才能觸發上面兩點的效應。

但卻是多數人疏忽的!!

許多人,在執行動作時,為了做完更多的次數、組數,以完成課表的規定安排,因此並不注重當下的動作品質。

動作結構鬆散,在離心與向心階段都給予鬆動的時刻,這點就使得張力的連貫性有所停頓,而無法有效引發上面的肌肉張力效應。

🛑*肌肉的張力製造,才能帶來最大的壓力

🛄「為什麼機械張力,是肌肥大的關鍵指標呢?」

是因為只有肌肉表層達到最大的張力狀態,身體全身性的肌群任務分配才會達到全面啟動。

包含「表層肌群」「深層肌群」的驅動。

讓大家各職所司,扮演好「穩定肌、協同肌、拮抗肌、主動肌」等角色分配。

而這自然能產生最大的代謝壓力。

不需要太重的重量,只需要穩定的動作控制,在每一段向心與離心階段,都保持均速前進,並且不隨便啟動SSC機制 (拉長-縮短周期(Stretch-Shortening Cycle))

在中間均產生一個動作暫停秒,約一秒。確定卸除SSC機制後,再進行下一段收縮/拉長。


備註 :

*SSC伸展收縮機制((Stretch-Shortening Cycle,SSC) :

肢體在下降時,肌肉組織被越拉越長,這就是所謂的「離心階段」,離心與向心收縮不斷接續進行的機制稱為「伸展–收縮循環」( SSC ) 。快速地伸展可以有效地增加「牽張反射」 ( Stretch Reflex ),反之,緩慢地下降會減少牽張反射和保持機械性負荷。而日常作體能訓練應多以緩慢的速度來進行離心階段,從而達至理想地提升力量的效果。  


motion-rhythm

🛑*範例說明

舉例 : 「胸推動作」

🔸向心收縮時 ,即使動作最高點,不鎖死肘關節。也不過分挺胸,把最大的張力動作鏈控制在該動作的主動肌群上;

🔸離心拉長時 ,亦不會利用最低點的時刻巧妙用SSC機制去彈震式推上去。

在最低點,保持張力停留一秒,才再次恢復收縮。

🛄「提高肌肉的張力,才能帶來最大的刺激回饋」

持續不斷的張力,無交付給骨骼皮膚等軟硬組織的時刻,也才能刺激大腦持續對肌肉下達指令訊號,進而達到更大的「強直收縮」階段。


備註 :

強直收縮 :

當肌肉接受一連串彼此間隔時間很短的連續興奮衝動時,由於各個刺激間的時間間隔很短,後一個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縮尚未結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縮,因而在一連串的刺激過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時間進行完全的休息,而一直維持在收縮狀態中。肌肉因這種成串刺激而發生的持續性縮短狀態,稱為強直收縮。引起強直收縮的刺激稱為強直刺激。( 以上資料摘錄自 “百度百科” )


tonic-contraction
神經持續下達命令,去促使肌纖維被完整徵召。

🛑*動作控制速度法則

可以使用「秒速控制法」

「離心階段3秒、停留1秒、向心收縮0秒(指全力在很短時間內)、停留1秒」等方式進行動作控制。

也就是所謂的「3101」動作控制法

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鍛煉動作做到高度穩定的狀態。

而要保持這個速度,負擔重量也無需太重,就可以達到有效刺激。

因為與多數大重量訓練者,都有偷偷使用「SSC機制」借力或是「關節互卡」完成動作不同。

這樣的動作控制法,將可以讓【機械張力】開到最大值 ~!

🛑*動作品質改善

在訓練的時間安排上,也因為我們著重於機械張力製造,每一下實際的肌肉收縮時間,都至少進行6秒左右的神經刺激,完成5下,就有30秒的連續刺激,因此刺激強度是非常高的。

可以根據你的重量決定次數,5~12下都是可以的次數,都可以有肌肥大效應。

因為我們主要掌控【動作節奏】以提高動作品質。

- - 

也因為如此,當動作品質上升了,我們需要的訓練時間也不需要那麼長,動作也不需要那麼多與複雜。

好的訓練過程,只需要15~30分鐘即可達到訓練效益。

不要練太多,太久,做好「疲勞管理」非常重要。

我們只需要打開肌肉生長的開關,在肌肉收縮的時刻,透過好的動作節奏,提高動作品質,完成最高程度的「機械張力」製造,就可以帶動大腦與內分泌、循環系統之間的「代謝壓力」反應,以及「肌纖維損傷」等局部破壞的效應了。

🛑*減法法則

這樣我們就可以練得更少,但是效益更好。

不需要過多繁雜的動作、那些為了變而變的課表,專注於動作品質本身,做到真正有效的肌肥大訓練

而訓練之間的休息時間控制、運動後的營養補充、休息日的安排,也更是整段訓練週期的搭配項目。

像是:

🔸* 休息時間縮短提高強度 ;

🔸* 運動後30分鐘內完成營養補充;

🔸* 適度的熱量盈餘(50~150卡);

🔸* 足夠的蛋白質攝取 (1.2~2.2 g/每公斤體重) …等等

做好疲勞管理,才能帶高每一次酣暢淋漓的訓練享受 !!

提高訓練成效,達到好的【肌肥大效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