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演化學」角度來看,你才明白怎麼練

🚩人類的起源

現代人類「智人」的發源地,據考古發現,最早應該是在非洲

約莫2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這時還處於冰河時期的晚期,人類仍需要不斷地採集、狩獵、遷徙。

約一萬二千年前,人類才遷徙至地球上非冰封的土地上。

約1萬年前,農業的雛型開始了,進入新石器時代

最率先有農業文化的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

到7000年左右,印度恆河也發展出來;

到5000年左右中國黃河流域也開始出現;

約莫2700年中南美洲才發展出農業文化。

🚩每個階段的變化

人類從最早的「全職獵人」(狩獵),慢慢發現可以把抓到的動物眷養起來,讓牠們持續生產,確保食物來源,這時候人類就過渡到「兼職」獵人(游牧)的狀態;

從日常的採集(果實、野菜)行為裡,也發現把家裡搬到靠近食物的地方,不如把果實內的種子留下來,種在自家附近,也可以生長出足夠的日常食物。

農耕時代的出現

而為了方便灌溉,主幹河流附近匯集最多生物棲息,也吸引了大量人類居住與群居,所以「農業」就出現了。

透過群聚,人類社會開始了分工與階級的文化,大大增加了社會生產力與文明的進步。

從冰河時期需要不斷大遷徙,每年都是動輒一兩千公里的移動,到慢慢有定居的行為;

從全職獵人,每天30~100公里的移動距離,到兼職獵人,食物匱乏時才外出打獵。

減至三、五天才有一次遠距離狩獵行為,再到農業時代(七千到一萬年前)來臨,已經在自家附近打獵、採集、放牧為主了。

但是,也可以看到人類的活動量,得到「第一階段」的抑制。

近代工業革命、電腦革命

我們都知道十八世紀英國科學家瓦特發明了蒸氣機,讓大家從傳統的「人力」、「獸力」進化到「機械動力」,正式釋放了人類的體力。

人類再也不需要花大量時間農耕跟紡織衣服,就可以生產大量產品,享受物質生活。

至此,人類的活動量,再一次得到「第二階段」的抑制。

勞動力的變革

近代1951年,美國軍方、與科學家成功發明了電腦雛形 : 計算機「EDVAC」

但那時候一台電腦約莫占掉我們一層辦公大樓,而且也僅能處理少量資訊。

50年過去了,透過IBM、蘋果、微軟、戴爾、惠普等公司的努力讓個人電腦普及,人人家裡都有一台電腦,至此,網路世代興起。

回顧人類的歷史,一路上,人類從農業轉工業,再轉服務業,到現在,社會多數工作都是腦力產業,我們從要活動、勞動才能產生薪資收入,做出有貢獻的服務,賺取報酬。

逐步轉移到”坐在椅子上”敲敲鍵盤、打打字,甚至躺在床上滑滑手機,就是在工作了。

至此,人類的活動量,得到「第三階段」的抑制。

🚩釋放腦力的工作模式

這如果放到50年前,在我們阿公、阿嬤務農時代,他們該是很難想像吧~~

肯定會說:「死猴嬰仔~整天躺在椅子上、床上,不趕緊下床工作!!」

但,這就是現在的工作型態,甚至是能吸引眼球,就是在工作了。(自媒體)

而即將到來的「元宇宙」時代,發展可能更甚。

你只需要努力在虛擬世界裡成功,就可以在現實世界裡賺錢。

例如:成為一個職業玩家,將闖關升級後的配件、寶物、虛擬金幣,轉賣其他人(區塊鏈技術),現在已在發生。

差別在於,未來你在虛擬世界的地位,幾乎可以反映你現實世界的成就。

🚩日益下滑的人體機能

但令人更加擔憂的一件事,人類的身體在短短200年,甚至是30年內(電腦個人化),就發生了兩次以上的活動力下滑革命(一次蒸汽機、一次電腦)。

要知道人類從黑猩猩演化至「人屬」花了約250萬年,又花200萬年,才有了現代「智人」的樣貌。

然後從一萬年前,人類才慢慢定居下來,發展游牧跟農業,但依舊是要勞動的。

可是我們卻在200年內就發生了兩次「活動力抑制」革命,從演化學的角度上來說,人類的身體還沒適應如此低度活動量的生活型態。

所以現代人的文明病 : 肥胖、三高、癌症、肌骨傷害等慢性病,無一不與超級「低度」活動量的生活型態有關。

🚩健身房時代的使命

所以做為生活型態發生巨大變革的現代人,急需要在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裡,找到一個新的「精神時光屋」(詳情請見七龍珠第147集)。

在裏頭鍛鍊幾個小時,才可以獲得過往原始人類的活動量,以應付演化進程未跟上時代進步的斷層。

而教練最該幫會員做的第一件事,也是要處理這件事。

雖然人人在乎的是「增肌減脂」但是「增肌減脂」從來就是結果,而不會是目的。

身材,是我們生活型態與飲食結構互動下產生的結果。

🚩訓練安排

所以,作為一個有長遠眼光的教練,當民眾走進健身房時,我們最該為會員安排的訓練就是「全身性」的動作課表。

而讓身體動起來的關鍵,也是安排與「下半身 : 髖關節」最相關的動作,因為「移動」在過往原始人身上,是僅次於「呼吸」以外使用肌肉收縮的動作。

如果原始人半天沒移動,可能就會被野獸攻擊、會肚子餓、甚至口渴降低生命徵象。

所以,你說…我們能不重視下肢訓練嗎?那怕只是徒手與動態熱身~

另外,下肢訓練還能帶動許多一連串效應 : 「核心鍛鍊、骨盆底肌、大腦協調、脊椎神經鏈結、筋膜路徑、心肺效應、內分泌刺激」,

這些都是與下肢動作牽動甚多的生理化學機制。

🚩結論

所以增肌減脂,該重視「全身性、提高活動力」的動作訓練;

全身性鍛鍊,該重視「下肢髖關節」帶動的動作訓練;

而下肢髖關節,更該重視「符合身體演化學」的弱項思維;

訓練,從來不是「順應生活型態」而做的,更多時候,是「反生活而行」的。

補上你的弱項,了解你的身體原始設計,才是我們最該做的訓練。

也是教學者,最該幫學員做的一件事 : 「 One thing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