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趨勢
在過去時代,我們都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以及「做三年才出師」等民間俗諺。
由此可見,過去職業的選擇,基本上很慎重的,短則3~5年,長則7~10年,甚至很多是做一輩子的。(我爺爺、叔公那時代都是一輩子就一個老闆)
到我父親輩時,已經變成人生有2~3次轉職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你在成家立業以前找到你人生的志向,就此定下來,都是可以嘗試的。
那反觀現在,許多人嘗試工作可能最長也就3~5年,短的就3~5個月,甚至3~5天就撒手不做的也是大有人在。
–

這應驗了一個時代趨勢 :
🌀「新一世代對於工作的選擇意識抬頭」。
–
🚩時代趨勢的思維
新一代年輕人對於工作的期許包含 : 要有趣、富有挑戰性,以及能否有成長感,而這當中包含了薪水、職稱、工作內容等環節。
而偏偏台灣又是一個易於創業的環境,人人均想創業,所以使得企業在召聘員工時,其實遭遇了很大的阻礙。
找來的人,不是眼高手低,才能平平(但卻很敢要福利);
不然就是真的頗富才華,但是不易招攬,或是即使招攬來了也是做不久,因為舉凡「大才」者,必不輕易做「池中物」。
以致「無法升任率」與「職離率」均居高不下~~
而這,也使得企業在投資員工教育訓練時,顯得「扭扭捏捏」,知道要做教育訓練,又覺得 : 「反正又不知道他會待多久,教得再好,以後還不是別人的員工,甚至是我的對手。」
「所以教得差不多就得了,也別太把精華往一個人身上放。」
–
🚩企業的兩難
這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教育訓練盡是教一些很「基礎」的東西。
但真正高深,需要指導與教學的,反而鮮少企業願意投入,挹注資源。
並且把許多工作分拆,就深怕一個人掌握了太多的環節,未來成為了「心腹大患」。
所以出現了下一個現象:「分拆工作」。
–

–
讓每一個人只負責一個環節,一是增加效率,二是擔心掌握過多,商業核心機密外洩,要分散風險。
再者...不分拆工作也不行啊,出錯率實在是太高了。( 願意留下的員工,可能只剩「一般般的人士」)
為了規避風險,企業也因此~~付出了更沉重的代價 : 「人員眾多,人事成本龐雜、冗長的作業程序、更繁瑣的行政工作」,甚至影響了決策速度與品質。
因為人多了,每件事要顯的民主,不得不採「多數決」。
–
🚩「多數決」的弊端
「多數決」可以協助思維更全面,幫助企業看到沒有看到的盲點,也有利於最終決策的結果推行(參與感)。
但「多數決」只是避免了極端決策的產生,但卻無法改善「決策品質」,甚至多數情況,反而阻礙公司發展。
因為對小團體利益有所損害,但可能是公司有利的決策,就這樣被耽誤了。
而決策品質與思維模式,也往往取決於「留任的總體員工」平均水準而定,因為決策都是透過發表意見,最終進行民主投票而定。
萬一參與發表意見的人,僅憑心情而抒發己見,那麼一個有利於長遠,僅是短期不適的決策就會被耽誤下了。
所以,雖然「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但還有一種可能:「一群人可能走很『偏』...」。
「越走越歪」,是小公司與共識決的公司很常有的問題。
–
🚩最大地雷
那除了
1.不重視教育訓練、2.仰賴共識決,
還有什麼是中小企業常見的錯誤 ,甚至是多數主管的盲區。
那就是過分把公司比喻成一個「家」。
–

–
認為打造一個家的感覺,可以讓員工安居樂業,永遠的待在公司,為公司打拼,但越想留人,卻越留不下人。
公司是一個講求商業與共同利益的地方,但「家」不是。
我們創業開店,不是為了擁有一個「家」 ,而是要賺錢,但是把「家」的概念帶入,就是一件超荒謬的事。
因為…
「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
父母會給予孩子們無限的寬容,即使你做錯事,你父母並不會把你趕出去。
「但公司 ” 會 ” ! 也應該要。」
當一個人的行為嚴重違反群體的共同利益時,他將會受到排擠與制裁,並且必須離開這個團體。唯有如此,群體才能繼續下去。
–
🚩家的概念帶來的濫觴
公司的定義 :
「部門,是由一群有相同任務的人組成;
公司,則是由一群有相同目標的人組成。」
所以當你在用「家」在比喻「職場」,還有「稱兄道弟」地與員工/下屬互動關係的時候,你就已經讓他誤會了⋯。
他以為你是他爸爸、哥哥,
結果⋯
當你要求他時,他會感覺錯愕與受傷;
而當你開除他時,你等於違背了「家」的概念;
( 因為家人,不管如何,都是Forever永遠的 ~)
而把這一切看在眼裡,留下來的人,也很難再跟你推心置腹。最後你也會覺得員工越來越管不動⋯。
但這不是員工的錯,是你的問題 !
你的思維「設定」一開始就有誤~!
–

–
🚩創業者的修練
所以想創業,很好,
已經有成熟的商業點子,更棒!
但是你仍然需要留意一旦你跨出了「第一步」,開始了一個事業單位,聘僱員工,招募夥伴,甚至找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創業時,你就必須明白,這一刻起,你已經不是一個人了,你需要掌握的不能僅僅是商業,或是技術,更需要的是「事務管理」與「人群領導」的能力。
而…在這當中,最難的是「人」。
規矩與管理模式,是最重要的,它可以克制「人」這個巨大大變數。
採用什麼規矩都好,就是切記一件事 : 「守住」規矩。
*沒有經費的公司不會滅亡,因為錢是很容易找的;
*沒有好的商業點子的公司不會滅亡,因為一群人可以聚在一起重新思考;
但是沒有規矩的公司是第一個滅亡的,因為「規矩滅,鳥獸散」,不會有人再相信你了。
–
🚩切勿將公司以「家」的方式治理
如果你即將創業,也想創業,又或者你正在管理一個團隊,請停止「把家的概念掛在嘴邊」,更不要用「家人」來譬喻你的合作夥伴、員工。
因為在根本上,你們就不是~!
再者,這樣的方式,只會讓「規矩」更難以執行, 「規矩」是一個團體的命脈,沒了規矩,就等於失去了信任的基石。
許多主管、老闆,很喜歡立規矩,但打破規矩的往往是他自己,老是感覺員工不聽話,殊不知這就是他自己導致的。
員工沒有天生反骨,你也不是原本就沒威信,你的威信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食言」過程裡,慢慢侵蝕,而葬送的…。
–

🟠🟠
那有沒有 一種好的比喻 ? ☝🏻😎
一種好的管理概念,可以讓我們遵奉並設計公司管理制度 ?
答案是 : 有的~~
如果大家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話,歡迎留言與分享,我們下一篇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