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身房的歷史沿革
你知道台灣私人教練的起源嗎?
要知道這個行業在台的開始,
需要先談談【健身房】的歷史沿革:
⬇️⬇️
🔸1953年:Mr.朱明野在臺北市貴陽街創辦「健而美健身院」
🔸1958年:臺灣舉辦第一屆的「健美先生」競賽
🔸1958~1979年 :「舉重、健身院」的運動場地全臺僅有16家
– – – – – –
–
這時期,一對一指導還沒開始,都是以個人自主訓練為主,但因為規模都不大,場館內訓練者少,巡場教練都可以在旁協助給予指導,就像是游泳池站救生的救生員。
–
🚩女力崛起
1970年代開始,受美式風潮影響,大量的女性韻律中心崛起。
⬇️⬇️
🔸1970年代後期 : 郭美洲「赴日」學習健美操,回臺後於台北錦州街開設美容中心
🔸1975年 :「邱素貞瑜珈天地」創立 (12家分店)
🔸1977年 : 蔡純真 創立「佳姿韻律世界」,1997年轉型為「氧身工程館」
🔸1982年 : 唐雅君創立「雅姿韻律世界」,1993年更名為「亞力山大健康休閒俱樂部」
這個時期,男女還是處於「壁壘分明」的狀態,男性 : 健身房、女性 : 韻律體操教室。
–
–
🚩私人教練的出現
⬇️⬇️
🔸1980年 「克拉克健身俱樂部」成立
🔸1986年 百貨公司開辦 :「中興健身俱樂部」
🔸1989年 日商 : 桑富士(Sun Fish)俱樂部
🔸1990年 建商帶動地區會館型態(統一、太平洋建設)
– – – –
這時期,混和型態開始出現,男女會出現在同一個運動場所,但是健身房仍是高級的俱樂部會所模式,屬於商務與富有人家的社交環境。
運動色彩仍非常淡…私人教練服務已出現,但仍非健身房主要收益來源。
–
–
⬇️⬇️
🔸1999年 金牌健身中心(Gold’s Gym)
🔸2000年 加州健身房(California )
🔸2001年 World Gym 進軍台灣
🔸2003年 臺北市開設第一座運動中心 : 中山運動中心
🔸2006年 「健身工廠」成立
🔸2007年 日商Curves進駐臺灣
🔸2014年 「成吉思汗健身俱樂部 」成立
– – – – –
20世紀末期,隨著金牌、加州、世界健身、健身工廠的出現與投入,私人教練漸漸成為健身房的主力員工。
–
🚩社群平台興起
2010年起智慧型手機開始搭配電信資費,開始普及,社群媒體更是多數人每天的消遣平台。
個人照上面的人設經營成為許多人每日的心力焦點,上傳好吃的食物、有趣的生活,象徵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閱讀照、進修照,尤其「運動照」更是按讚分享的好題材。
擁有一副好臉蛋,如果能再搭配一個好身材的男孩女孩,往往更能吸引眼球。
因此,自2013年後,健身風氣大起 ~~(智慧型手機普及率達51%滲透率,已過半 )
–
🚩健身教練平均年資
經過近10年的發展,健身教練已不再是一種陌生的職業類種,甚至開始成為許多年輕人求職的第一選項。
而整體健身教練人數也已達數萬,平均年資落在3~5年最為普及,在線的資深教練,年資能達15年以上的,更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
達此年資,多數均已轉為經營者、講師,或已轉業。
因此有人均會以此為理由,認為私人教練是一口「年輕飯」,無法長遠的做下去。
但此根本原因仍是這個行業業種出現較晚,整體私人教練的發展歷史不夠久遠,能可以借鑑的前備人數不多,所以導致這種導因為果的推論。
–
–
🚩各行各業百態
事實上,並沒有一種行業是不需要體力的,即使是智力、腦力取向的上班族,仍然會有體力消耗的問題,而需要以體力為導向的行業,例如 : 工程師傅、建築工人,均可見65歲以上仍在線工作的人士。
而在室內工作,以教學指導為主的「私人教練」會不能工作到65歲 ?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私人教練職業又同樣擁有「醫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的職業特性,越資深的教練擁有更充沛時間累積專業與客戶人脈基礎,所以資深教練的獲客能力不見得比「小鮮肉」教練差,除了要有好的市場定位與優劣勢分析外,正確的生涯發展策略,更是重要~!
–
🚩生涯規劃
當教練除了在初入行的頭幾年,打造個人專業要先從「標籤」定位開始,技能養成不用寬廣與多元,而是「窄化Narrow」與「專注 Focus」,直到充分掌握後,才慢慢拓寬自己的技能樹,並往更大的「標籤定位」的塑造前進。
例如 : 一開始是「增肌減脂」、「健美式訓練」教練,慢慢的變成「功能訓練」與「增肌減脂」兼具的「體態與功能改善專家」。
「標籤」一樣一個,但是範疇可以更大了。
而等又過了一兩年,當團隊中有需要新進教練時,可以多去輔導與提攜他們,嘗試把自己身上的知識與技術分享出去,這是建立自我訓練系統的最佳方式。
–
–
🚩管理與營運學習
幸運的話,有機會接觸管理營運的學習,更應該主動積極的發聲,雖然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是這是培養更強環境適應力的最好機會,未來你可以走的道路將更寬,可以到其他公司擔任教練、管理職,甚至創業。
這時候,你的額外承攬、熱心助人,就成為了最好的人格特質,引領你走向一個更大的康莊大道。
所以教練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職業生涯的轉變,我們都應該要不斷產生新的能力因應環境變化。
–
🚩教練品牌之路
❇️個人 :
個人定位 : 標籤認同
技能養成 : 窄化=>系統=>寬
客戶經營 : 1.準時 . 2.定時定量 . 3.教育
–
❇️團隊 :
經驗轉移 : 1.直屬學弟妹 . 2.協助同事(付出)
職務歷練 : 1.培訓主任 . 2.副主管
領導管理 : 1.原則守護 . 2.糾紛仲裁 . 3.指揮作戰
–
經歷了這些,不管到哪,你都是一個優秀的「品牌」,都會有人想召聘你,或是拉你入隊合夥。
甚至你想「自立門戶」,學習「運營策略、數字管理、市場營銷」也不會太難了。
所以,教練能當「一輩子」嗎?
你說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