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涯選擇難題
–
🚩職場上常見的更迭
小茉,是一名剛進入公司約1年的教練。
一直以來,她都以學長姐為目標,期盼未來可以跟他們一樣成為一名有名望的教練,學生會自己絡繹不絕地來找他們上課。
突然有一天,3、4位學長姐集體離職,瞬間原本年資尚處「中段班」的她,立即地位提升至「前段班」,面對這樣的組織危機,主管們希望她能扛下組織重整的重擔,協助培訓新人,還有安撫留下來的客戶,減少退費問題。
這時候,如果是你,你會接下這個「重擔」嗎?
–

–
🚩有時候你需要「當仁不讓」
先說,每一個組織的情況不同,每人個性也不同,人生規畫更不一樣,所以不能同樣而語。
故僅站在「個人成長」與「反脆弱」選擇的思維上進行闡述。
✳️我的觀點是:
在這種時候,如果你會持續待在這家公司,那麼會建議你嘗試看看「上位」,然後扛下重擔。
–
🚩身處同一環境圈,我們很難置身事外
理由在於我們待在同一個環境裡,當組織狀況不好時,我們個人是很難獨善其身的。我們仰賴組織的資源供給,透過組織的效能運作,去極大利益化彼此的權益。
而當團隊人事產生異動時,我們很難不被波及,即使你不想管事,事情也依舊會惡化,直到你不得不介入…。

✳️但有人問 : 「介入,就 一定可以成功嗎 ?」
答案…當然是:「不」的。
但如果綜觀全場,只有你與少數人有這樣的影響力與能力,而你選擇冷眼旁觀,那麼即使由另外一個人出任領導的任務,也會增加組織失敗的機率。
團隊一旦受到變故,絕對不可能沒有影響,這時候均需要全體組員一起跳下來解決與處理,差別在於如何做出最有效的決策,並進行資源、任務分配,僅此而已。
所以,如果我們不介入,任由老闆、主管自己亂救場,或是讓身兼多職的他們再處理大部分事物,那麼情況就會更糟。
–

–
🚩展現態度的時刻
所以,當你臨危受命,最主要的任務,並不是立即做出長遠的規劃,而是「接下棒子」,穩定軍心,凝聚彼此。
而好的解決方案,是在後續的思考與團體討論中誕生,並不只依存臨危受命的領導者身上。
這時候,我們跳出來,是展現一種「支持」的態度,感染與影響留下來的組織成員,並選擇與老闆/主管站在同一陣線。
即使最後,我們發現我們無法勝任這個角色,依舊可以在適當的時間點,重新遴選與退位給合適的領導者。
–
🚩我真的可以適任嗎?
所以,不需要因為自己沒有「好點子、好辦法」而苦惱。
🔹「跳出來」,就是你現在最大的功能,也已發揮最大的用處。
你不用是組織中最聰明、個人成績最好的人,只要是有影響力的人,就該表現自我立場,努力與團隊站在一起,那麼經過衝擊後的團隊,才會顯得更強壯,與經得起風浪。
–
是不是常有人疑惑:「為何我們公司/團隊,總是像一盤散沙」。
那是因為在危急的時候,冷眼旁觀的人太多。
–

–
🚩最重要的功臣
至於為何冷眼旁觀,我們不便深究,可能是主管老闆平常就不得人心,抑或是組織文化長期下來導致,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再給這「風中殘樓」再添一把土、一粒沙。
所以,你最糟糕的結果是:你跳下來了,卻發現自己做不到,成功不了,無法拯救殘局。
但請相信我,即使如此,你也已經為組織做出最大貢獻!!
當時你如果不跳下來,這組織會崩解的更快、更早。
而因為你的跳下來,這組織多延續了「一段時間」才反映頹勢,讓老闆/主管爭取更多的時間,可以找到合適的人選/做法來因應衝擊,你依舊是團隊中,最重要的功臣。
–
🚩需要先思考好處再決定嗎?
✳️那有人會說:「但,我又有什麼好處?」
答案是:「不知道、不一定,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你如果不跳下來,又或者積極投入拯救組織計劃裡,你會有很多的「壞處」。
🔹「覆巢之下,何以完卵?」
所以你有可能拯救失敗,但你不跳下來一起協助,你們會「直接失敗」:還無法計算「得到」,你已經面對「損失」。
至於你可否在這過程中學習到些什麼,那麼就看你有多投入在危機的面對當中了。
–

–
「別人的失敗,就是我們的機會」。
也可以這麼解釋,只有團隊遭遇困難了,才會有我們出頭的機會。
而也只有我們這麼做了,我們才能積累真正的實務能力,除了幫忙團隊度過難關,自己也能成長蛻變,在職涯履歷上擁有更豐沛的經歷與經驗,未來也才能擁有更好的選擇權。
最明白你的人,永遠是你~
當然,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
每一個人思考的理由都不同,如同一開頭所說的,每一個人的選擇都承載了許多過去的成長經歷,還有對未來的期待。
不管你的選擇是什麼,你都是對的。
別人是無從置喙什麼的,當然,你也要甘願你的選擇。
而不要自怨自艾說:都是別人幫你做的決定。
–

–
📚那麼最後,想問問大家,如果換作是你,你的選擇是什麼?
🔸1.先與老闆/主管商談,確定前後的優劣之後再決定。
🔸2.二話不說,先接下來,再來思考辦法。
🔸3.我已經決定自己的路,非計劃內的任務,一概不碰。
留言妳/你的想法,給彼此一些參考。
最後喜歡本文的話,歡迎按讚、收藏,分享給你需要的朋友。☝🏻😙
–
